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四川党校报 > 2024年 第3期 > 第4版 热点关注
聚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7日 部门/单位: 文: 图: 签发人:

王晓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命题也是改革命题

近几个月来,“新质生产力”一词日益为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界和产业界人士高度关注,成为新的热词。随着今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新质生产力”自然也成为参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提到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笔者自然想到了“互联网+”。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30周年。

回顾中国互联网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从门户网站的崛起到电子商务的诞生,再到移动通信时代共享平台经济所支撑起的消费互联网的井喷繁荣,直至视频网站和直播平台的盛宴狂欢,经久不衰者有之,昙花一现者亦有之。审视其兴衰更替,教训有二:一是所依赖的核心技术创新性如何,是否能够形成足够深的“护城河”或保护性技术壁垒,以避免陷入同质化并过剩的激烈竞争;二是所推出的产品或服务市场需求如何,是否能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盈利,以避免在风投退出后因资金链断裂而落得一地鸡毛。显然,这样的审视反思对今天探讨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无裨益。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创新这一命题。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其发展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要着力为创新构建安全的技术生态体系、完善开放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市场需求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持久动力,生产生活重大应用场景建设是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内容。只有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上,技术才能真正从科学领域跨入产业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

众所周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会反作用于生产力。对此,经历过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人,多少都会有些感触和耳闻。诸如电商对实体店的影响、网约车对传统出租车的冲击等,当初都曾在社会上引发激烈的争论,即便今天,依然会不时掀起一些涟漪。

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要把握好改革这一命题。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此外,在互联网的发展中,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是老生常谈的问题,App治理至今仍在进行中。事实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面临的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伦理问题较互联网要更加复杂严峻。例如,自动驾驶在处置危急情况时对目标价值损害的判断和选择;机器学习进行数据训练时所涉人员的平等性;大模型在回答问题时的倾向性及隐私保护;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并通过不断改变而努力解决的问题。

 (《中国经济导报》 2024年3月5日)

 

经济日报评论员:深刻领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聚焦新质生产力作出科学部署,凸显了对这一事关大局的战略任务的高度重视,同时提出的“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一些基本原则,为各地区、各部门谋划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法论,指明了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方向和路径。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它并非一般性的科技创新所能推动,更多是由具备原创性、颠覆性、融合性,且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前沿科技创新所驱动而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主要国家竞争空前激烈的大背景下,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更需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推进。这是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

事关重大,形势紧迫,就不能犯方向性的错误,贻误发展时机。脱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什么热门就投什么”,或毫无重点地“撒胡椒面”,强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可能会导致项目投资过多、产能过剩严重等现象出现,进而迫使市场陷入内卷,结果不仅发展不了新质生产力,还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作用。在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重要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的警醒极其必要且关键。

深入学习领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就要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核心要义、本质要求,深入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经济大省更要勇挑大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更具前瞻的战略眼光、更加有效的务实举措、更为积极的主动作为,把科学部署转化为顶用管用实用的政策,努力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以自身的探索探路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突围。

 (《经济日报》 2024年3月6日)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